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海岸研究组和海洋地貌与沉积研究室;1990年被国家计委、科委、教委批准命名为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试点实验室,以“开放、流动、联合”为实验室的发展理念;2000年转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成立海岸海洋科学系,开始招收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2008年批准成立海岸与海岛开发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建设。2012年5月,南京大学获批牵头建设国家首批2011计划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本实验室隶属该中心的“南海资源环境与海疆权益平台”和“南海遥感动态监测与情势推演平台”。同年,在原南京大学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南京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2014年获批“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海洋科学”成为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022年海洋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实验室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海岸海洋为研究对象,面向地球系统多圈层多尺度过程与全球变化等科学前沿,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岸海洋的地貌与沉积过程,海岸、海岛与大陆架的资源环境效应与开发利用以及海疆权益维护,适度扩展深海研究,形成陆-海-洋一体化研究特色。实验室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岸海洋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设1名主任、2名副主任,下设多个研究团队及相应的功能实验室系列。现有固定成员59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15人,中级及助研5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8人,国家青年人才9人,省部级人才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研究员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教授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教授为实验室名誉主任。
实验室已建成了从海岸海洋环境资源调查和样品采集、到室内实验测试分析、再到GIS计算分析、规划与决策模拟的完整体系,包括:(1)野外勘测装备系列(海岸动力调查、地球物理、车载流动实验室等);(2)室内分析功能实验室系列(沉积动力分析实验室、海洋有机污染物分析实验室、雪冰化学分析实验室、微古和孢粉分析实验室、地球化学实验室、环境磁学实验室、树轮宽度与气候实验室);(3)以加速器质谱为代表的年代学实验室,包括光释光测年实验室、210Pb和137Cs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实验室,形成了完整的年代学测年系列;(4)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实验室。
实验室近期主攻的研究方向是:陆海相互作用与多尺度动力过程;极地物质循环与全球变化;海岸海洋时空大数据与陆海统筹等。实验室热诚欢迎有志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海岸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加入,共创未来!